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源自赘述在文章中,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s免费广告,为维持生活,敬请谅解,观看后可阅读全文。
21世纪初,中国一个顶着“世界工厂”名号的巨人,竟然被小小的“钢管”卡住了脖子。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这“钢管”,它可是工业巨兽的无缝厚壁钢管,钢管的直径更是能够达到1米,厚度高达10厘米的“大家伙”。
无缝厚壁钢管在国内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火电厂、核电站、海上钻井平台,甚至潜艇的制造中,不能离开这种材料。
但是从早期到现在,这种钢管的生产技术一直都被美德日以及俄罗斯垄断,其核心技术一直都在他们的手心里,而中国却被死死的挡在门外。
数据显示,2009年之前,中国每年需要从这些国家进口接近20万吨的P92重型钢管,所花费的资金高达数十亿,这笔巨额开支大多数都用在维持国内相关企业的运营。
本以为这就过去了,但现实很残酷,就在美国得知我们很需要这种钢管,硬生生的将价格抬到了16万一吨的天价,很明显这就是趁火打劫。
面对这种羞辱的困境,中国企业也无能为力,谁让自己目前还造不出来无缝厚壁钢管呢。
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也在不断地想办法,但是由于我们的挤压机根本达不到制造P92钢管的要求,每次在巨大的压力下都会产生变形。
在面对一边要求高产量,一边又需保持高质量的压力时,中国面临的挑战非常严峻,美国Wyman-Gordon公司拥有一台规模达3.15万公吨的巨型挤压机,而当时中国最先进的设备最大仅为3150公吨,这显著的差距让人感受到巨大的技术鸿沟。
中国深知,若持续依赖进口,将把国家工业的命脉掌控在他国手中,面对技术封锁和高昂的进口成本,北方重工做出了一个果敢而明智的决定:自主研发无缝厚壁钢管,这一决定立即在业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自主研发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这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还要经历长期的技术攻关,而且成功的可能性并不能完全保证,北方重工也意识到,这场挑战既不可轻言放弃,也必须全力以赴。
2006年,代号为“360工程”的项目在北方重工集团秘密启动,目标只有一个:自主研发3.6万吨大型垂直挤压机,生产出中国自己的P92钢管!
3.6万吨的压力,意味着巨大的技术挑战,此前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能制造这种级别的设备,而摆在中国工程师面前的,只是一本名为《异性钢管生产方法》的旧书,以及国外设备的一些公开资料。
但是没有现成的技术路线参考,也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北方重工的工程师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蹚出来。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一群平均岁数不到35岁的年轻人,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们整天没日没夜的沉浸在实验室中,不断的翻阅资料,一次次实验调整参数,克服一个个全新的难关。
为了找到最佳的材料配比,他们做了上千次试验,为了攻克挤压过程中的变形控制难题,他们反复推演计算,无数个夜晚在图纸和数据中度过。
“钢丝缠绕技术”是清华大学经过四十多年研究的关键技术,最终被应用于3.6万吨大型垂直挤压机的开发,这项技术成功解决了挤压机筒体在强度和韧性方面的难题。
经过三年多的艰苦攻关,2009年7月中国首次在3.6万吨的挤压机上成功研制出符合超临界发电机组要求的P92无缝厚壁钢管。
很快消息便传出来了,整个中国工业界也为之兴奋,这根P92钢管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打破了欧美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而我们的P92钢管与西方国家研发出来的还有着些许不同,我们的钢管质量不仅是上品,且在成本上更是大幅度降低。
P92钢管的成功,同时也为中国高铁、航空航天、通信等领域带来了进一步的提升,能有如今的成就,背后更是来自无数中国科研工作者的默默付出和无私奉献。
“360工程”的胜利,证明了中国工业完全有能力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与世界强国同台竞技,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投入,攻克更多“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随着360工程的成功,无缝厚壁钢管的成功,中国的工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火力发电厂、核电站、石油天然气管道,一个接一个地建起来了!
但此时的我们还不能完全把心放在肚子里,毕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肯定千方百计的打压我们,毕竟中国的崛起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眼下咱们还得继续努力,继续扩大规模,深化技术优势,研发更高性能的无缝厚壁钢管,争取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权!
在以前中国经济落后,技术落后,可以说什么都得进口其他几个国家的,处处被卡脖子,但中国人都有这样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破了一个个技术。
如今的中国慢慢的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很多领域都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我们仍旧是需要谦逊,不断的提高自己,继续发大“两弹一星”的精神,让中国制造向进全世界。
无缝厚壁钢管不仅保障了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咱们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打破西方的技术封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