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科学家在玉米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科研突破,为提升玉米的机械化收获水平奠定了基础。这个重要成果于2024年11月1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标志着经过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团队长达11年的研究,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明显降低玉米籽粒收获期水分含量的关键基因和其分子机制。
玉米是我国种植培养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对农业生产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目前,我国玉米的种植培养面积超过6亿亩,然而,由于许多地方的玉米籽粒含水量普遍偏高,机械粒收水平一直受到制约。尤其是在黄淮海地区,这一问题尤为明显,农民通常只能依赖于整穗收获,之后还需要晾晒和烘干处理,这不仅耗时耗力,还增加了生产成本。
严建兵教授表示,玉米的机械化收获通常要求籽粒的含水量在25%左右,而现有的商业品种在收获时,籽粒的水分含量往往在30%到40%之间。研究团队通过对关键基因的深入分析和利用,成功培育出一种新型玉米品种,这种品种在生长后期能轻松实现籽粒的快速脱水,平均可降低7个百分点的水分含量,从而大幅度的提升籽粒的收获效率。
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玉米的机械化收获水平,还在于其对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的优化。通过引入这一新技术,农户预计每亩地能节约100到150元的成本,而这一成本节省非常可观,对于大规模种植的农户而言,意义非凡。更重要的是,经过研究,团队证实这一基因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玉米品种中均具有效用,表明其广泛的应用潜力。
此外,科研团队已围绕这一发现申请了多个专利,并开始着手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进入产业化探索阶段。目前,该技术已在黄淮海及东北地区开展了测试,进展顺利,预计很快便会推向市场,改变传统玉米收割的方式。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未来农业生产将更高效、经济和可持续。人力投入的减少不仅能优化作物的生产的全部过程,也将帮助农民更好地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土地资源不足等挑战。科技赋能农业,推动智能化、机械化进程,这一成果无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也预示着我国在全球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逐步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